价格越低,需求量越大吗?
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,我们知道,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;随着价格的上涨,需求数量下降。换言之,价格较高时,需求量较少,价格较低时,需求量较大。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这样谈论超市的商品或者菜市场里的菜价。
需求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起作用,但在投资领域里似乎失效了。在投资领域里,当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时,许多人会更喜欢它们,因为他们的决策得到了验证;而当证券价格下跌时,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,对它的喜爱也随之而减少。
我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两者的初衷不同。很简单,举个例子,我们买菜是为了消费,当然希望价格降低,价格降低,买的人就多;但是股票不同,我们买股票是为了投资,我们希望低买高卖,一旦上涨,我们就会觉得它会继续上涨,所以买的人就更多。
但是,有一个问题,买股票的这种心理使得持有股票并继续以更低的价格买进股票(即向下摊平)变得相当困难,特别是当有证据表明下跌幅度将会比较大的时候。如果价格在40块的时候你喜欢它,那么跌到30块的时候,你应该会更喜欢它……价格跌到20块、10块的时候,你对它的喜爱应该会进一步加深。但是在损失面前每个人都会担心,直到最后所有人都产生怀疑问“也许是我错了吧?也许市场是对的?”随后,当人们开始想“股票跌得太厉害了,我最好在它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之前脱身”的时候,危险性已经达到了顶峰。这是一种导致股票见底的思维,然后引发抛售狂潮,恐慌过后,就可能会反转。
我自己有过亲身经历,我曾坚定的持有广州友谊和中国神华两只股票,初始买入价分别是11块和21块左右,当价格下跌时,我继续买入,但是价格仍然在跌,等跌到接近20%的幅度时,我慌了,感觉自己也许真的错了,价格可能还会跌跌不休,然后我就抛售了。没想到,我卖了之后,随后几天就上涨了。于是感到懊悔,其实当初应该继续买入的。当然我不能肯定我对这两家公司的估价就是正确的。
人性终归是人性,估价正确却不坚定持有,用处不大。估价错误却坚定地持有,后果更糟。这句话表明恰到好处是多么困难。